“既要又要”何其难,但它熔铸了老百姓对一份正常日子的期待
点击
上方蓝字
关注我们
优化防控措施二十条出台后,今天联防联控机制又开了记者会,原则非常清楚了,但各地究竟该怎么干,如何做到“既要又要”,讲真非常难。老胡相信,各地的压力肯定更大而不是变小了。
如何做好防疫中的“既要又要”,我相信谁都不清楚,这就是需要各地在大原则和基本规定范围内去各自探索,创造好的范例的。如何评价防疫的总效果,也没有很一致、很共识的尺子,但是哪个地方做得好,哪个地方做得不够好,大家又能够一眼看出来,形成社会比较一致、共同的评价。
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实事求是,对当地民众怎么好就怎么来,多听专家的意见,多听老百姓的呼声,多与民众沟通,最后的结果即使不是最好的,也一定是最不坏的,是民众可以接受、理解的。首先应该清楚,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希望防疫“躺平”,主张“彻底放开”的声音在互联网上很突出,但那是对过度防疫的一种逆反。无论国外什么样,如果疫情能够防住,老百姓还是希望防住它,不要失控性扩散。所以防疫的确要坚持住,至少在目前这一决心切不可动摇。
第二,前段时间舆论的最大意见指向了过度防疫,表明“一刀切”、层层加码带来的种种次生灾难和问题的确为公众不可忍受,调整必须发生。二十条里最受公众欢迎的部分恰是这一内容。
什么是“一刀切”、层层加码?也没有统一标准,但是老百姓不糊涂,能够感受得到。一座城市大范围封控甚至全域静默,时间一个月以上,乃至两三个月,莫说经济损失巨大,就是人们的身心也受不了。今后防疫不能再那么干了,这是来自无数人内心的共同呼唤,它和人们不希望疫情全面扩散开来的愿望同等强烈。
第三,上述两个愿望看上去有些冲突,不容易统一起来,老百姓们其实了解这个矛盾,但是大家希望各地政府能把这两个愿望协调到什么程度,就尽量去做。从全国来看,还是有些地方在“既要又要”方面做得不错的,比如浙江省一直没有成为全国某个时期疫情暴发的“震中”,那里也没有发生过因过度防疫产生的全网头部公共舆论事件。都搞大范围静默,深圳、合肥、成都等城市就基本做到了速战速决,但有的城市却一拖一个多月,甚至更久。实际情况表明,在“既要又要”方面,我们的确有很大的努力改善空间,光抱怨二者的矛盾,执行只顾一头的层层加码做法,公众不接受,也违反社会基本运行规律,是不可持续的。
防疫需要做好,而且必须在一些基本规则的框架内去开展,那些基本规则都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所在,这就是公众的总愿望和总要求,“既要又要”一点都不空洞,它代表了老百姓对一份正常日子的期待。一个地方只要做出完全的努力,公众心里的那杆秤一定不会偏移。如果哪个地方搞得不好,老百姓同样会有切身体会,不满的舆论会接踵而至。
那么担当是为政者的宿命。公众知道当下统筹防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艰难,国家同样知道。大家是否注意到,近一个时期以来,因为“防控不力”而处理官员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,这是很重要的迹象,也是全社会在把把握防疫的实权更多交给了各地官员。无论从疫情中突围多不容易,人们寄希望于各地把事情做得最好,而且既然我们有统筹做好防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愿望,又有相应的不少手段,我们的最终效果一定是整个世界上最好的之一。